与燃油车时代不同,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除了会考虑到安全、质量以及空间等因素外,车机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在眼里。
而作为代表未来趋势的智能辅助驾驶在近两年来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量明显提升,“在城区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可以帮助车主看到视觉的盲区,在高速时又能解放双手,大大的缓解驾驶疲劳”,这成为了消费者选择它的理由。
那么,当下的智能辅助驾驶真有这么神奇?最近懂车智炼场找来了一块模拟城市道路的大型封闭场地,并且自费购买了市面上主流的26款带有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新能源汽车,这其中就包含了小米、问界、理想、特斯拉、阿维塔、小鹏、比亚迪、极氪、蔚来、蓝山等品牌,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一场智能辅助驾驶的测试最终变为了驾驶本分数的清零速度以及保险额度的比拼。
此次测试分为了9个小项,内容包含了开进大转盘、遇到故障车、路口掉头等日常驾驶里常见的路况,最终的测试结果是没有任何一辆车能够完整的经受住这9项考验,而各车型的表现也是闹出了一出又一出的笑话。
比如在最为简单的开进大转盘环节,特斯拉Model 3第一次进入转盘就没有找准路线钻入了人行道,而小米SU7 Ultra和乐道L60竟然驶入不了主道,直接卡在护栏处。
能够进入到转盘的车型也是错误百出,面对汇入后后方驶来的车辆,整个华为系车型中,只有阿维塔12因为带有侧向激光雷达没有发生碰撞,其他像比亚迪、小鹏等品牌旗下车型也均与后方驶来的车辆发生了碰撞,此项考核仅有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等少数实现通过。
在转盘汇入环节,面对着左侧有车辆遮挡的情况下,大部分车型都选择强行并道,继而驶入转盘,但也有23%的车型被淘汰。
过马路四小学生环节模拟的是右前方已经有电动自行车减速避让准备穿越马路的学生,考验的是系统对于前方路况的一个综合判断。面对这样的工况,极氪、小米、宝骏丝毫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危险,没有丝毫的减速,而小鹏、比亚迪、乐道以及蓝山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虽然做到了识别与警示,但最终也没能避免碰撞的发生。
在极限掉头环节则是出现了问界M9、智界R7等车型强行左转,而极氪7X和极氪001干脆直接冲上了花坛的情况。而在随后的斧头路掉头,极氪7X、比亚迪汉均刹停,提示驾驶员接管,魏牌蓝山与小米SU7 Ultra则是一边提示着驾驶员接管,一边车子继续漫无目的的在马路上窜,华为系旗下的几台车型干脆识别不出路线,继续向前行驶,最终扎堆儿堵在了死胡同。
测完了城市路况,懂车智炼场又找来了一条临时封闭的高速路段,复刻出真实的事故场景,继续考验各车型的智能辅助驾驶能力,而此次参与的车型也是包含了主流的传统燃油品牌的共计36款车型。
测试的首个环节是面对前方消失的车辆,在此前懂车帝进行的模拟测试中,很多车型都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然而,面对此次模拟实际路况,情况却出现了大反转。
无论是问界、理想、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车企还是奔驰、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均没有能够做到紧急避让,甚至极氪、领克、本田、大众以及丰田等品牌车型没有过多的制动,将前方假车撞个粉碎,只有特斯拉Model 3、Model X、蔚来ES6、蓝山以及小鹏G6做到了成功避让。
而在最后的面对前方施工摆设的雪糕筒,也只有特斯拉Model 3、问界M7/M9、阿维塔07/12、智界R7、腾势Z9GT、广汽埃安RT成功实现了避让,有意思的是,同样搭载华为ADS的问界M8却没有通过此次考验。
接下来模拟的是夜间左侧道路施工,正前方有辆静止停放的卡车,这项环节考验了智能辅助驾驶对于前方车辆的识别并及时做出反应,问界M9、领克900,比亚迪汉、汉L EV、方程豹豹5、零跑C10、极氪7X、极氪001直接选择了与大车相撞,而阿维塔12、乐道L60、本田P7、大众帕萨特以及小鹏P7则是冲入了施工区。
有意思的是,同一品牌旗下车型的表现出现再次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比如全场售价最低的比亚迪海鸥与秦L EV均实现了刹停,反倒是汉L EV撞了上去;问界M7/M8成功躲避了危险,同样搭载华为AD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问界M9以及阿维塔12的表现却让人失望。
随后的考验进一步升级,首先,面对夜间横在路面的事故车,能够识别的只有问界M9、智界R7、特斯拉Model 3、丰田铂智3X以及阿维塔12。
日间面对前方突然变道的车辆,通过的车型更是只剩下问界M9、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Model X、腾势Z9 GT。
终极考验是面对高速路上突然窜出来的动物,这对于车辆的识别以及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存活”下来的则只剩下特斯拉Model X。
总的来看,通过城市、高速多轮实际工况的测试,不难发现,实际工况的测试成绩与模拟工况有着相当大的出入,尤其是高速路段,多个品牌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比如理想、极氪以及领克。此外,国产车企惯用的激光雷达方案在面对视觉方案时并没有给出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在高速路段,特斯拉Model 3以及Model X均只在一个小项上失分,这也证明了决定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还是各家车企最终的算法。
而对于消费者来讲,目前任何形式的智能辅助驾驶均无法百分百信任,最安全的驾驶方案还是人机共驾。所以,即将买车的你,还会把愿意为智能辅助驾驶买单吗?